放手,給愛吧。

前段時間在每日新聞裡,看到許多令人傷心與擔心的各式各樣社會事件,是是而非,其實再多的挖掘不過是捕風捉影,真正的事情,絕非羅生門,因為所有事情的背後事實只有當事人最明白,其他的人不過充其量成了台語一句「看人吃麵的喊燙」

 

這也讓我想起年輕時候,兩個好朋友為了一件事而爭執不斷,最終雞婆的同學試圖勸慰這兩個正在血氣上頭的人,未料,公親變事主,吵著吵著不知不覺連勸慰的人自己卻惹得一身腥,唉,相信這種事更是屢見不鮮⋯⋯

 

今天想跟你談談「愛」,少子化的社會,加上快速的社會發展,雙薪家庭、隔代教養,卻延伸了許多的社會問題,前因,全來自於「愛不足」或是「溺愛」

愛裏沒有懼怕;愛既完全,就把懼怕除去。因為懼怕裏含著刑罰,懼怕的人在愛裏為得完全。

恐懼,成就不了任何人與人之間的愛,而愛與傾聽卻是最重要的生命課題。

昨天走在街上,看見一個小女孩兒指著一處興奮地看著,過沒幾秒,只見母親用極不耐煩地態度催促並把她拉走,好奇地我抬起頭來,原來屋簷下有一個小小鳥巢,鳥媽咪正在餵小小鳥兒們,這畫面令我會心一笑卻也感觸良多⋯⋯

在孩子成長歲月裡,小小腦袋充滿了對生命無限地好奇及探索,恨不得想在瞬間把小腦袋瓜裡的問號一口氣問完,然而,做大人的我們,往往或許因為急著處理手邊工作,又或是回答不了孩子的疑問,直接回應:「不要再問了,你哪那麼多問題呀?你煩不煩,去看書⋯⋯⋯⋯⋯」
高興時,抱抱,不開心時卻忽略了孩子渴望擁抱的溫暖是多麼重要的。

孩子漸漸習慣了一次又一次的被拒絕後,到了青春期,開始對外界產生極度的關注,一旦有了被愛的感覺,他開始向外發展,選擇對外界索取愛,抑或封閉了與父母溝通的平台⋯⋯

遇到幸運的長輩、朋友、同儕,會讓他的人生變的開朗,反之,卻扼殺了這孩子自我肯定及自我認同的價值,負面情緒、搶奪別人的工作略為己有、邀功、嫉妒,成了他對社會無形的對抗,無法釋放壓力的則選擇自殘⋯⋯⋯⋯

 

太多身邊的個案,令人感到不勝唏噓,在這乖謬多變的時代,可不可以,試著,巴掌心向上,放手去愛,可不可以,試著,巴掌心向下,給愛,這世界有充斥太多爭競的與論,可不可以,只是好好地,給愛?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