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手,给爱吧。
前段时间在每日新闻里,看到许多令人伤心与担心的各式各样社会事件,是是而非,其实再多的挖掘不过是捕风捉影,真正的事情,绝非罗生门,因为所有事情的背后事实只有当事人最明白,其他的人不过充其量成了台语一句“看人吃面的喊烫”
这也让我想起年轻时候,两个好朋友为了一件事而争执不断,最终鸡婆的同学试图劝慰这两个正在血气上头的人,未料,公亲变事主,吵著吵著不知不觉连劝慰的人自己却惹得一身腥,唉,相信这种事更是屡见不鲜⋯⋯
今天想跟你谈谈“爱”,少子化的社会,加上快速的社会发展,双薪家庭、隔代教养,却延伸了许多的社会问题,前因,全来自于“爱不足”或是“溺爱”
爱里没有惧怕;爱既完全,就把惧怕除去。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,惧怕的人在爱里为得完全。
恐惧,成就不了任何人与人之间的爱,而爱与倾听却是最重要的生命课题。
昨天走在街上,看见一个小女孩儿指著一处兴奋地看着,过没几秒,只见母亲用极不耐烦地态度催促并把她拉走,好奇地我抬起头来,原来屋簷下有一个小小鸟巢,鸟妈咪正在喂小小鸟儿们,这画面令我会心一笑却也感触良多⋯⋯
在孩子成长岁月里,小小脑袋充满了对生命无限地好奇及探索,恨不得想在瞬间把小脑袋瓜里的问号一口气问完,然而,做大人的我们,往往或许因为急着处理手边工作,又或是回答不了孩子的疑问,直接回应:“不要再问了,你哪那么多问题呀?你烦不烦,去看书⋯⋯⋯⋯⋯”
高兴时,抱抱,不开心时却忽略了孩子渴望拥抱的温暖是多么重要的。
孩子渐渐习惯了一次又一次的被拒绝后,到了青春期,开始对外界产生极度的关注,一旦有了被爱的感觉,他开始向外发展,选择对外界索取爱,抑或封闭了与父母沟通的平台⋯⋯
遇到幸运的长辈、朋友、同侪,会让他的人生变的开朗,反之,却扼杀了这孩子自我肯定及自我认同的价值,负面情绪、抢夺别人的工作略为己有、邀功、嫉妒,成了他对社会无形的对抗,无法释放压力的则选择自残⋯⋯⋯⋯
太多身边的个案,令人感到不胜唏嘘,在这乖谬多变的时代,可不可以,试着,巴掌心向上,放手去爱,可不可以,试着,巴掌心向下,给爱,这世界有充斥太多争竞的与论,可不可以,只是好好地,给爱?!